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力变矩器,为解决现有变矩器壳体内的泄漏油液可能会流入到发动机壳腔体端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构造一种液力变矩器,在壳体上具有向内凸出的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上固定安装有挡油板,挡油板位于分动齿轮的齿轮盘与泵轮之间,挡油板中心具有供分动齿轮转轴穿过的内孔;挡油板外缘与环形凸台之间密封配合连接,挡油板内孔与分动齿轮转轴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环形凸台并在凸台上安装挡油板,将壳体内腔分隔成两部分,分动齿轮的齿轮盘位于挡油板右侧空间,阻止挡油板右侧的油液进入到挡油板左侧,避免变矩器内泄油流入到发动机壳体中,同时还保证了变矩器内部旋转零件得到充足的润滑。
公开号:CN214331389U
申请号:CN202022732106.4U
申请日:2020-11-24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章勇华;鄢万斌;蒋仁科;王松林;陈素姣
申请人:Liugong Liuzhou Driving Member Co ltd;Guangxi Liugong Machinery Co Ltd;
IPC主号:F16H41-04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力传动部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力变矩器。
[n0002] 五吨装载机变速器以双涡轮液力变矩器、行星式变速箱结构为主,双涡轮液力变矩器变矩比大,高效区宽,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n0003] 如图1所示,双涡轮液力变矩器主要由罩轮1、涡轮组2、壳体3、泵轮5、分动齿轮14、导轮座10、铸铁密封环9、双轴承11组成。
[n0004] 壳体3左侧与发动机壳体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导轮座10右端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壳体3 上,壳体3与导轮座10为固定及支撑零件。
[n0005] 罩轮1通过一组弹性板或弹性联轴器与发动机飞轮连接,罩轮1右端与泵轮5左端通过螺栓连接,泵轮5与分动齿轮14通过螺栓连接,罩轮1、泵轮5、分动齿轮14为旋转零件、参与动力传递。涡轮组2和导轮5安装在罩轮1和泵轮5构成的空间内。
[n0006] 泵轮5与分动齿轮14通过双轴承11支撑在导轮座10上,分动齿轮14与导轮座10之间设置有铸铁密封环9,铸铁密封环9为旋转密封、不具备密封压力油的作用,变矩器内部油压在0.5Mpa以上,变矩器内部油液可通过导轮座10与铸铁密封环9之间的间隙漏出,该部分泄漏油起到润滑分动齿轮14的作用。
[n0007] 壳体3底部设置有一个回油槽33,该回油槽与变速箱油箱相通,变矩器内泄漏的油液通过该回油槽自动流回变速箱内。
[n0008] 现有结构存在以下不足:
[n0009] 1、罩轮1与泵轮5接合面之间、泵轮5与分动齿轮14接合面之间为金属面密封,易产生额外的泄漏,导致变矩器内部充液不足、影响变矩器的性能。
[n0010] 2、从导轮座10与铸铁密封环9之间泄漏的油液进入到变矩器壳体内腔中,当装载机在坡度较大的地形上工作时,由于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变矩器壳体内腔中内泄的油液可能会流入到发动机壳腔体中,导致变速箱的油液减少而发动机的润滑油增多,影响变矩器性能、变速箱离合器的可靠性、及发动机的可靠性。
[n0011]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变矩器壳体内腔中的泄漏油液可能会流入到发动机壳腔体端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液力变矩器,避免变矩器腔体内泄漏油流入到发动机壳腔体中。
[n0012]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其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构造一种液力变矩器,包括壳体、右端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导轮座、由泵轮和分动齿轮组成并通过双轴承转动安装于导轮座上的泵轮组件、右端面固定连接于所述泵轮左端面的罩轮。
[n0013] 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上具有向内凸出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上固定安装有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位于分动齿轮的齿轮盘与泵轮之间,所述挡油板的中心具有供所述分动齿轮的转轴穿过的内孔;所述挡油板的外缘与所述环形凸台之间密封配合,挡油板的内孔与所述分动齿轮的转轴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在液力变矩器中,主要的油液泄漏点在分动齿轮与导轮座之间,并且由于分动齿轮的转动将对其进行润滑的油液甩出飞溅至壳体内部的左侧(罩轮与泵轮的外侧)。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环形凸台并在凸台上安装挡油板,挡油板将壳体内腔分隔成两部分,分动齿轮的齿轮盘位于挡油板右侧空间,阻止挡油板右侧的油液进入到挡油板左侧,避免变矩器内泄油流入到发动机壳体中,同时还保证了变矩器内部旋转零件得到充足的润滑。
[n0014] 上述液力变矩器中,所述环形凸台的内孔为圆形定位孔,所述挡油板的外缘具有与所述环形凸台内孔配合的圆柱面和与所述环形凸台侧面贴合的环形安装凸缘,所述环形安装凸缘与所述环形凸台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挡油板外缘的圆柱面与所述环形凸台的内孔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在挡油板外缘与环形凸台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可防止油液通过挡油板与环形凸台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挡油板左侧空间。
[n0015] 上述液力变矩器中,所述挡油板内孔为阶梯孔,其大直径段临近所述分动齿轮的齿轮盘,所述第一密封圈为设置在所述挡油板内孔的大直径段。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为骨架油封,其开口朝向齿轮盘方向,在所述挡油板内孔的大直径段的孔壁上设置有用于挡住骨架油封开口端的挡圈。
[n0016] 上述液力变矩器中,所述分动齿轮的转轴的左端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泵轮固定连接,所述齿轮盘通过花键连接在所述转轴的右端,在所述转轴的右端设置有用于与齿轮盘右端面接触的挡圈。所述转轴左端面与泵轮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
[n0017] 上述液力变矩器中,所述转轴内孔的右段壁面与导轮座之间设置有铸铁密封环。
[n0018] 上述液力变矩器中,所述罩轮上与所述泵轮左端面配合连接的右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密封圈。
[n0019] 上述液力变矩器中,所述壳体设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位于环形凸台底部右侧的壳体箱壁上,所述回油孔将壳体内位于挡油板右侧的腔室与壳体右端的外部空间连通。液力变矩器壳体的右端连接变速箱,回油孔将壳体内挡油板右侧腔室内的油液引流至变速箱中。
[n0020]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针对变矩器内部漏油点做了全密封设计,做到将变矩器内泄油与发动机壳体隔离,避免变矩器内泄油流入到发动机壳体中,同时还保证了变矩器内部旋转零件得到充足的润滑。
[n0021] 图1是现有双涡轮变矩器的结构示意图。
[n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涡轮变矩器的结构示意图。
[n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双涡轮变矩器中壳体结构示意图。
[n0024] 图4是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n0025] 图5是图2中II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n0026] 图6是图2中III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n0027]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
[n0028] 罩轮1、涡轮组2、壳体3、环形凸台31、内孔311、螺纹孔312、回油孔32、第一螺栓34、第三密封圈4、泵轮5、第二螺栓51、第二密封圈6、挡油板7、环形安装凸缘71、圆柱面72、第四密封圈8、铸铁密封环9、导轮座10、双轴承11、挡圈13、分动齿轮14、齿轮盘141、转轴142、挡圈15、第一密封圈16。
[n0029]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案。
[n0030]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双涡轮液力变矩器包括壳体3以及安装在壳体中的罩轮1、涡轮组2、泵轮组件、导轮座10等。其中泵轮组件由固定连接的泵轮5和分动齿轮14组成。导轮座10的右端与壳体右端的箱壁固定连接。泵轮组件通过双轴承11转动安装于导轮座10上。罩轮1的右端与泵轮5的左端固定连接。涡轮组2包括一级涡轮和二级涡轮,位于罩轮 1和泵轮5构成的空间内,分别与输入一级齿轮(图中未示出)和输入二级齿轮(图中未示出)连接。输入一级齿轮和输入二级齿轮的右端从导轮座的轴孔右端伸出,用于与壳体右端的变速箱(图中未示)的超越离合器连接。
[n0031] 如图2所示,在壳体3上具有向内凸出并环绕的环形凸台31,环形凸台31大致在壳体3 的轴向方向的中部。环形凸台31上固定安装有挡油板7,挡油板7位于分动齿轮的齿轮盘141 与泵轮5之间,挡油板7的中心具有供分动齿轮的转轴142穿过的内孔;挡油板7的外缘与环形凸台31之间密封配合,挡油板7的内孔与分动齿轮的转轴142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16。
[n0032] 如图3所示,环形凸台31的内孔311为圆形定位孔,在环形凸台31的侧面绕内孔311中心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个螺纹孔312。如图4所示,挡油板7为圆形板,其外缘具有圆柱面72和环形安装凸缘71。圆柱面72与环形凸台31的内孔311壁面配合,环形安装凸缘71 则贴合在环形凸台31的侧面,环形安装凸缘71通过第一螺栓34与环形凸台31上的螺纹孔 312配合而与环形凸台31固定连接。在挡油板7边缘的圆柱面72上设置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第二密封圈6位于挡油板7边缘的圆柱面与环形凸台31的内孔壁面之间。挡油板7边缘与环形凸台31之间的第二密封圈6能够有效地防止挡油板7右侧的油液通过挡油板7与环形凸台31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挡油板7的左侧空间内。
[n0033] 如图5所示,分动齿轮包括齿轮盘141和转轴142,转轴142的左端通过第二螺栓51与泵轮5固定连接,齿轮盘141通过花键连接在转轴142的右端,在转轴142的右端设置有用于与齿轮盘141右端面接触的挡圈13。转轴142左端面与泵轮5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8。转轴142左端面与泵轮5之间的第四密封圈8能够有效防止泵轮5中的油液通过泵轮5与转轴142之间的缝隙泄漏至泵轮5的外部。转轴142左端面(与泵轮5的配合端面)开有密封圈槽,第四密封圈8装入该槽中。
[n0034] 如图5所示,挡油板7内孔为阶梯孔,其大直径段临近分动齿轮的齿轮盘141,第一密封圈16为设置在挡油板内孔大直径段。第一密封圈16为骨架油封,其开口朝向齿轮盘141方向,在挡油板7内孔的大直径段的孔壁上设置有用于挡住骨架油封开口端的挡圈15。转轴142内孔的右段壁面与导轮座10之间设置有铸铁密封环9。泵轮5中的油液通过双轴承11、转轴142内孔与导轮座10之间的间隙、铸铁密封环9而泄漏至分动齿轮的齿轮盘141处,对分动齿轮的齿轮盘141进行润滑。
[n0035] 如图2所示,壳体3设置有回油孔32,回油孔32位于环形凸台31底部右侧的壳体箱壁上,回油孔32将壳体3内位于挡油板7右侧的腔室与壳体3右端箱壁外部的空间连通。双涡轮液力变矩器壳体3的右端连接变速箱,回油孔32将壳体内挡油板7右侧腔室内的油液引流至变速箱中。
[n0036] 如图6所示,罩轮1的右端面与泵轮5左端面配合连接,罩轮1的右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密封圈4。在该处设置第三密封圈4,能够防止泵轮5和罩轮1内的油液通过罩轮1与泵轮5之间的缝隙向壳体内泄漏油液。罩轮1的右端面(与泵轮的配合端面)设置有密封圈槽,第三密封圈4装入该槽中。或者还可以在泵轮的左端面(与罩轮的配合端面)设置有密封圈槽,第三密封圈4装入该槽中。
[n0037] 在本实施例中,变矩器的壳体3左端与发动机的壳体连接,壳体3右端与变速箱连接,罩轮1通过一组弹性板或弹性联轴器与发动机飞轮连接。由于在罩轮1与泵轮5之间设置第三密封圈4和在泵轮5与转轴142左端面之间设置第四密封圈8,使得这两处不会有油液从泵轮和罩轮内泄漏出。罩轮1与泵轮5中的油液只会从转轴142与导轮座10之间的缝隙处(铸铁密封环9处)泄漏,但由于设置了挡油板7,泄漏至分动齿轮的齿轮盘141处的油液不能进入到挡油板7的左侧空间,只能在挡油板7的右侧对分动齿轮的齿轮盘进行润滑,然后通过回油孔32流到壳体3右端箱壁的右侧空间,即进入到变速箱内。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的双涡轮液力变矩器,位于挡油板左侧的空间内不具有油液泄漏,当装载机在坡度较大的作业面进行作业时,也没有油液进入到发动机壳体端,大大提高了传动部件的可靠性。
[n0038] 上述实施例中的变矩器为双涡轮变矩器,该实施例中的环形凸台、挡油板以及环形凸台与挡油板之间的装配连接关系、挡油板与分动齿轮、泵轮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也可以在单涡轮液力变矩器中实现。在单涡轮液力变矩器的壳体中设置环形凸台,在环形凸台的内孔中安装挡油板,挡油板内孔位于泵轮与分动齿轮盘之间,且挡油板内孔与分动齿轮的转轴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罩轮与泵轮连接配合面上设置第三密封圈,泵轮与分动齿轮的转轴的连接面上设置第四密封圈,在环形凸台底部右侧的壳体箱壁上设置回油孔,将壳体3内位于挡油板右侧的腔室与壳体右端箱壁外部的空间连通。从而在单涡轮变矩器中实现位于挡油板左侧的空间内不具有油液泄漏,没有油液进入到发动机壳体端。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液力变矩器,包括壳体(3)、右端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导轮座(10)、由泵轮(5)和分动齿轮(14)组成并通过双轴承(11)转动安装于导轮座上的泵轮组件、右端面固定连接于所述泵轮左端面的罩轮(1);
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上具有向内凸出的环形凸台(31),环形凸台上固定安装有挡油板(7),所述挡油板位于分动齿轮的齿轮盘(141)与泵轮(5)之间,所述挡油板的中心具有供所述分动齿轮的转轴穿过的内孔;所述挡油板的外缘与所述环形凸台之间密封配合连接,挡油板的内孔与所述分动齿轮的转轴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6)。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台的内孔为圆形定位孔,所述挡油板的外缘具有与所述环形凸台内孔配合的圆柱面(72)和与所述环形凸台侧面贴合的环形安装凸缘(71),所述环形安装凸缘与所述环形凸台通过第一螺栓(34)固定连接。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外缘的圆柱面与所述环形凸台的内孔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内孔为阶梯孔,其大直径段临近所述分动齿轮的齿轮盘,所述第一密封圈(16)设置在所述挡油板内孔的大直径段。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16)为骨架油封,其开口朝向齿轮盘方向,在所述挡油板内孔的大直径段的孔壁上设置有用于挡住骨架油封开口端的挡圈(15)。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动齿轮的转轴(142)的左端通过第二螺栓(51)与所述泵轮(5)固定连接,所述齿轮盘(141)通过花键连接在所述转轴(142)的右端,在所述转轴的右端设置有用于与齿轮盘右端面接触的挡圈。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42)内孔的右段壁面与导轮座(10)之间设置有铸铁密封环(9)。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轮(1)上与所述泵轮(5)左端面配合连接的右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密封圈(4)。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回油孔(32),所述回油孔位于环形凸台底部右侧的壳体箱壁上,所述回油孔将壳体内位于挡油板右侧的腔室与壳体右端的外部空间连通。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42)左端面与泵轮(5)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8)。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9028201B2|2015-05-12|Off axis pump with integrated chain and sprocket assembly
KR20070096810A|2007-10-02|변속기의 오일 펌프 구조
EP1509682B1|2007-11-14|Increased wear-life mechanical face seal anti-rotation system
KR20040084859A|2004-10-06|클러치 하우징 내부에 클러치 기구를 구비하는 유압클러치 장치
US3889489A|1975-06-17|Lubricated spline coupling
CN214331389U|2021-10-01|液力变矩器
US7220111B2|2007-05-22|Hydraulic pump
US4784088A|1988-11-15|Drive device for coolant pumps
US5157984A|1992-10-27|Sealing device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11042913A|2020-04-21|一种工程机械柴油机动力输出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CN201198830Y|2009-02-25|一种变速箱用油泵
US4382756A|1983-05-10|Bearing and seal assembly for a hydraulic pump
CN201090490Y|2008-07-23|具有改良结构的前置泵
US6408718B1|2002-06-25|Stamped pump cover
KR100811755B1|2008-03-07|자동변속기의 오일펌프 설치 구조
JP3505814B2|2004-03-15|変速機の強制潤滑装置
CN201090719Y|2008-07-23|轮式装载机动力换挡变速箱支承轴承润滑结构
JP4586323B2|2010-11-24|スプライン嵌合部の潤滑構造
JPH06221274A|1994-08-09|自動変速機用オイルポンプ
CN209369985U|2019-09-10|摆线液压马达
CN213235205U|2021-05-18|水泵总成及发动机
CN209414607U|2019-09-20|螺旋密封油挡结构
CN214146502U|2021-09-07|一种具有油封润滑功能的输出法兰盘及后副箱总成
CN214887700U|2021-11-26|一种氢气循环泵多重组合密封装置
CN211792786U|2020-10-30|一种微耕机法兰盘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732106.4U|CN214331389U|2020-11-24|2020-11-24|液力变矩器|CN202022732106.4U| CN214331389U|2020-11-24|2020-11-24|液力变矩器|
[返回顶部]